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皖佛文化

浅说修学《金刚经》

来源: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0年5月3日

 

               本文作者为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贵池观音寺住持。该篇在安徽佛教协会2009年讲经  交流会上获随喜奖

 

   为弘扬佛教界爱国爱教的传统精神,迎接新中国成立60春秋华诞,省佛教协会在省委、省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精心筹备,举办了这次佛教讲经说法交流会。这对继承佛教钻研经典、阐扬正信的优良传统,加强道风建设,培养弘法人才,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谓承先启后,因缘殊胜,绍隆佛种,能够出席这次弘法盛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将自己平时修学《金刚经》的肤浅体会整理归纳,写成文字,作为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请教。惭愧的是,由于我水平有限少参少学,修持不够,偏颇错陋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一、《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二字譬喻表法的,是坚固摧不烂的意思。“经”是佛经的通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则是此经的别题;而般若波罗蜜是大般若经的通题,金刚才是本经的特别题目。通别合称,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系我国历史上姚秦时期即公元384-417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此经内容是记叙了佛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从一问一答中揭示《般若》的体、相、用。他是第一个将《金刚经》译成中文传到东土的大学者。在中国翻译史上他与唐代的玄奘法师比肩齐名。他们都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刚经》在鸠摩罗什翻译之后,还有五种译本,唐义净所译为最后译本。历代研究、注释《金刚经》的有三论宗、天台宗、禅宗,也有贤首家、唯识家。不但为佛家诸宗所注疏讲解,就是历代的儒家、道家注解《金刚经》的也很多。据说在唐代已有800多家注解,在诸多的经典中《金刚经》列为明心见性的一部重要宝典,宋代有人收集此经注疏的达53种,再加元明请各个朝代的注解,难以计数。可以说,自古迄今,在佛教中为人读诵、受持、书写、刊印、流通最广的,信仰最普遍的,就是这部《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位置。六祖慧能依《金刚经》而悟道,自创一派,成为禅宗的领袖人物。因此,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有六祖始有禅宗”,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被禅宗奉为圭臬的《金刚经》,以其博大精深的般若智慧,揭示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经磨历劫,代代相传,至今闪耀着佛的不灭的思想光辉。无论当下或将来,都是我们佛门信众的传世法宝。认真修学《金刚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世界第二次佛教论坛会的主题就是提倡“世界和平、众缘和合”。一般认为,“和谐”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和而不同”——人与人的和谐、宗教团体之间的和谐、国家、地区之间的和谐等;三是“自知之明”——人的自身和内心的和谐。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是非常英明正确,深得民心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是社会的局部,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能否和谐运行关系甚大。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各种社会因素的错综复杂,交织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其自身能否和谐,宗教与社会其他方面能否和谐,不仅是关系到宗教自身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运行。有了宗教间的和谐,就有国家之间的和平。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以平等博爱、理解宽容来化解矛盾,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健康的宗教发展和佛教的慈悲平等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佛教劝人“诸恶善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包罗万象。就是说以人为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之中。例如《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的记载:“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这段经文表明了佛菩萨的广大心愿。其意是说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应该这样常常警觉,灭除其不正确的思想分别。对于一切有感情的众生之类,不论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还是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等九类众生,都应一视同仁,度脱他们,使证涅。因为这些众生都是菩萨心所缘的境界,菩萨的心愿,念念不离这些众生,时时要救度他们同登彼岸,离苦得乐。这种心怀宇宙、情系众生的博大胸怀和慈悲精神,具有恒久的普世价值,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作用。作为佛门弟子,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弘扬佛的慈悲精神,灯灯相传,续佛慧命。广结善缘,注重修持,让正法久住,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方不负佛的教诲,不虚此生。
  三、佛代表生命品质的高尚、圆满。我们修学《金刚经》就是要学习佛的大慈悲大智慧。《金刚经》的重点就是:一念提起,万缘放下,彻底放下就是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了知万法都是虚妄,不实在的都是空性、无常的,就如是於一切法无所住著,一切烦恼、痛苦、罪业都因“我执”所造,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未能破,生死轮回,无有了期,若破“我执”谁也不受生死,“我执”不易破,唯“金刚般若”能破,不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所谓法执:五阴之法,有生死之法,有涅之法,称为法执,既执有法便尽覆佛性,凡夫不但我执未空,法执亦未空,有我执,所以受生死轮回,有法执,不见佛性,破法执见佛性,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功德圆满既成佛,如是众生本性无可等伦,但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诸法都是从本性来的,万法回归自性,才是正法,只有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皆空,当作放下,即见如来,我们要以此来了悟生命的真谛。解除生命的烦恼,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发菩提心,为更好地弘法利生而奉献自我。这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又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所以必须态度端正,心地光明,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妄念)。应破除我执(即不著诸相),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要着相外求,求之转失。若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或装点门面的世俗行为,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悖于我们学佛的初衷。
  学佛贵在得法。修学《金刚经》,不仅要早晚课诵,坚持不懈,达到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认真思考,学以致用。我们应该根据各自的环境条件,文化程度,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那些死记硬背、照搬教条的做法都是执相而求,是不可取的。因为《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以“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则是体用并显。“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当下悟道,后来独树一帜,大振宗风。由此可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关键之处,最为重要。我们应下功夫,用心参究,悟出其中的道理。前辈诸大德开示我们:“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离一切诸相,则名为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着一切相,生一切妄,若离一切相,便生一切智,得一切智,即名成佛,佛教导我们要安往在无相里,着相修行百千万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悟出实相无相,一无所得,心无挂碍,所以佛说“三心不可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呢?“而生其心”就是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生我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即是生悲愿无尽的菩萨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都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也就是佛心。学佛之人若能悟得实相真心,就能放下一切。一切不住,则真心自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诸佛菩萨已经为佛门四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应该努力修持,精进不息!

上一页《四十二章经》浅义 下一页《金刚经》要义简说
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 版权所有:安徽省佛教协会
办公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292号大观音庵 邮编:230601
电话:0551-63870900 投稿信箱:ahfj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