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堂膏药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淮南市田家庵区老佛堂膏药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佛堂始建于清朝末年。老居士赵连甫掌握一种膏药制作技术,贡献给老佛堂。本着佛陀要求弟子修学“五明”、造福众生的教导,一百年来,老佛堂僧众积极发扬慈悲济世精神,以制作这种膏药解救病人痛苦,做到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老佛堂就在当地政府宗教部门支持下,办起了膏药店,使更多的病人得到医治。
老佛堂膏药配方及制法,现已传至第九代传人宗净尼师。膏药分红、绿两种,制法与功效各不相同,对蜂窝组织炎(俗称砍头疮、对口疮)、腰疽、乳痈、搭背、贴骨瘤、疔疮、腮腺炎及无名肿毒等疾症,均有独特的疗效。尤其是治疗蜂窝组织炎更具特效,因此疮发病部位多在颈后,该处皮肉组织疏松,血管多,毛囊多,病毒易扩散,难以治疗,且容易引起血毒症,败血症等。前来求医者遍及全国各地,老佛堂药店人员热心为病人服务,并对经济困难者免费送药,其良好的声誉在淮南煤城广为传播。《淮南日报》、《法音》、《闽南佛学院学报》都曾对其予以报道,是发展中国佛教医药事业的一个较好典型。
老佛堂膏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佛教医方明的大力保护和支持。第九代传人宗净尼师表示:她将对老佛堂膏药生产技术精益求精,尽力组织生产,解除更多人的痛苦,并把佛陀“能救一切苦”的精神发扬光大。(华雨)

老佛堂膏药第九代传人宗净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