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皖佛文化

赵朴初与太湖佛教文化

来源: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0日
安徽省太湖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自东晋大兴年间,西域著名高僧佛图澄始将佛教传入县境,南北朝时,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境内狮子山,成为中国禅宗发祥地。近两千年,佛种绍隆,龙象辈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是太湖县寺前镇人。朴老从小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特有的儒佛相融的文化氛围,熏陶了他少年的心灵,引领他走上学术的道路,也为他进入佛门植下了慧根。朴老一生心系桑梓,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竭心尽力,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作为一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他为保护和发展家乡的佛教文化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力弘扬朴老的伟大精神,充分发挥佛教文化资源存量优势,必将对太湖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赵朴初从小就浸润于一个浓郁的佛教文化包围圈里,为他长大进入佛门植下了佛种慧根
     1、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无可争辨的佛教史实,决定了太湖佛教“根祖”的历史地位。
早在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太湖县流传。《太湖县志》载:西域著名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途经太湖县寺前河,见一山突兀耸拔,中有奇峰崛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佛图寺。这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距今约有1600余年的历史。
     北周武帝即位,下诏断佛道二教。保定元年(561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避离嵩山,卓锡太湖狮子山,开辟二祖道场,弘扬禅宗,并在太湖活动期间传衣钵于三祖僧璨大师。僧璨大师受衣钵之后,即在司空山、天柱山及其周围地区开展活动,后传衣钵于四祖道信大师。正如净慧法师在《柏林禅话》中指出,道信是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继承了达摩以来采用《楞枷经》印心的传统,又开启了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修持法门的新序,直接影响了五祖弘忍‘东山法门’开启和六祖慧能‘曹溪顿教’的崛兴。”在今天,太湖县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关禅宗祖师的的传说故事。既然禅宗一派三代祖师都与太湖有着密切的因缘,那么太湖县定位为禅宗发祥地也不虚妄。今天,以太湖县二祖道场为轴心,三祖、四祖、五祖道场都相距不过百里,共同组成了中国禅宗的“金三角”。
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太湖广为传播,高僧纷至沓来,名寺相继建立。高僧有栲栲禅师、牧庵禅师、本净禅师、法智禅师、佛眼禅师、清远禅师、伏虎禅师、白云禅师、菩瑞禅师等,建造的寺庙有真乘寺、觉严寺、妙法寺、无相寺、弥陀寺、相山寺、胜迹寺、三千寺、海会寺、四面寺、狮子庵、龙门寺、廨院寺、观音寺等百余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旧县志和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四十六记载,唐宣宗李忱为避宫庭之祸,曾来县四面山隐居,祝发为僧,建四面寺。后李忱即位,为表达对四面寺的铭记和对佛祖的尊重,派人运来十二根汉白玉石柱。可惜其中十一根毁于“文革”,现仅存一根,可以见证这段历史。海会寺为安徽省重点寺庙,座落于太湖县小池镇白云山麓,《舆地纪胜》卷四十六也有记载。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一代高僧白云守端禅师(1025-1072)在海会寺弘扬佛法,后将临济正法付与高徒法演。临济宗的杨岐派在宋元期间流传到日本,所以白云、法演禅师在日本都是很有影响的。
     明清时期,县内又陆续兴建了一些寺庙,但由于明崇祯年间的张献忠义军、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军都曾与官军战于太湖县,许多寺庙被兵火焚毁,有的甚至从此消失,有的几经修缮才得以保存。民国时期,据民国10年编印的《太湖县志》记载:县内有寺44所,庵93所,庙33所。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太湖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全县恢复和确认了二祖禅堂、海会寺、西风禅寺等30多所寺庙和活动场所。其中二祖禅堂为国家重点寺庙,海会寺、西风禅寺为省级重点寺庙。有住持僧尼80多人,居士、信众数万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华山双溪寺出现的新中国第一尊肉身菩萨大兴和尚就是太湖县牛镇镇人,而作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的赵朴初先生更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千百年来,佛教文化已深深渗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佛教信士甚众,民间也经常举办佛事活动。据旧县志载:四月八日谓浴佛日以为节,采楝叶染米饭,曰乌饭,举家食之。七月十五日各家祀祖弥又浮图,为盂兰会。我们说,太湖这块土地,堪称广袤皈宇,因缘殊胜,才会有这么多高僧卓锡,大德辈出。
     2、太湖赵家世代深受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以儒佛相融为典型特征的赵家家学。
     朴老出生于一个世代簪缨之家。据太湖《赵氏宗谱》记载:太湖赵氏出自宋朝皇室。始祖赵雄一,字伯英,生于元皇庆二年(1312年),自江右迁居太湖县玉望村(现北中镇),以耕读传家,子孙繁衍不息。
太湖县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对赵家先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众善奉行、慈悲为怀的思想,在赵家先祖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像七世祖赵彦逵、八世祖赵璧等人,都是好善乐施之人,常常捐出自己的积蓄,救济穷苦百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一祖赵象贤,曾任四川汉州录事,因其勤勉于事,当地人爱之若父母。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许多穷人都跑到那儿去,途中遭风雨造成疾病死亡者卧满路边。赵象贤捐出自己的俸钱,造了一处宇舍,称之为“栖流所”,凡流民中患病者都可进入该所,请来医生诊治,冬给棉衣,夏给扇簟,死者给棺木安葬,病愈者给路费回家,救治流民无数。这些,在旧志和《赵氏宗谱》上都有记载。
      太湖赵氏到十三世祖赵文楷,勤学苦读,于嘉庆元年(1796)考中状元,嘉庆帝还御笔赋诗赐开科状元,诗中有句“文楷嘉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对赵文楷寄予厚望。嘉庆四年(1799),嘉庆帝选得赵文楷充朝庭正使,到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为新国王尚温行册封礼。赵文楷在琉球期间,对自己和部下严格约束,《清史稿》载其“廉洁之声,著于海外,举国敬礼,特为生祠”。为册封使立生祠,这在琉球国是前所未有的,其生祠今天仍然保留了下来。归国后,嘉庆帝为了让赵文楷能挑起更重的担子,欲“试以吏事”,下诏任其为山西雁平兵备道。赵文楷到任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但不幸于嘉庆十三年(1808)病逝于任上。
      赵氏家族在赵文楷之前,虽然没有出什么大官,但也算得上书香门第、小吏之家,但封建儒家忠孝节廉的思想,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些思想,在赵文楷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不仅于此,赵文楷还以 其优秀的品质和超凡的毅力,真正开创出一种家风,突出表现在忠孝、勤学、自立、刚正、廉洁、乐施等方面。赵文楷更是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这在赵文楷留下的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赵文楷年少丧父,家贫如洗,父死后竟无力举丧,可贵的是他不坠青云之志,穷且益坚。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皆名落孙山,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希望。穷苦的生活和炎凉的世态,使他转向佛门寻求心灵的平和和慰籍。特别在游学和幕游各地期间,寺庙成了他读书、习静最好的处所,佛经给了他心灵最好的庇护。太湖县城附近的狮子庵,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游西风洞夜宿狮子庵》)”。太湖山中有个叫龙会庵的小庙,他偕友人曾到庙中住过一段时间,写下了很多首诗,“山僧莫道长岑寂,我已楞严取次论(《戊申夏五偕友人至龙会庵为习静之计》)”,“收拾频年汗漫游,偶寻萧寺得迟留(《庵中晓起》)”,“浪游到处逢僧好,尘梦何缘与佛通(《晚自黄界河至庵中宿》)”,这些诗句,正是他这段时间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甚至有些想皈依佛门,老死山中,“千里关山劳鹤胫,十年尘梦伴鹑衣。炉烟细袅诸天静,闲煞山僧老翠微(《游繁昌慈云寺》)”。像这样写到佛家的诗句,在赵文楷的诗集中随处可拾。尽管与佛有缘,但始终无法放弃的是“兼济天下”的愿望,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的心理,贯穿了赵文楷的一生。乾隆末年(1795),赵文楷第四次踏上进京会考之路,一举考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后又奉使到琉球封王,可谓达到人生荣华之极。从琉球归来,他回到家乡,在黄泥榜上筑了几间草屋,取名独秀草堂,为母亲守孝,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得的田园生活。他又拿起了《楞严经》,“炉烟一柱拂窗纱,坐阅楞严两鬓华(《有怀》)”。矛盾的心理再次斗争起来,他早已厌倦了宦游不定的生活,多想在这宁静的山中消磨余生,寄情山水,习禅求静。然而,他又想到“欲行耻无具,欲隐恋君恩(《独秀草堂五首》)”,觉得还是应该干一番事业,才能对得起君恩。最后,他还是离开了独秀草堂,临别之时,他又写下了“由来桑下恋,更莫笑浮屠(《暂别独秀草堂嘱守舍者二首》)”的诗句,再次表达了他对田园和佛家的向往之心。
赵文楷妾王氏,山东聊城人,堪称一位贤妻良母。在赵文楷英年早逝后,她手牵四岁的女儿,怀里抱着两岁的长子赵 ,肚里还怀着次子赵 ,将赵文楷灵柩运回太湖安葬。在她的精心教诲下,赵 幼承父志,苦读不辍,三十四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编修,曾任会试考官、上书房行走。太平军起,奉旨回安徽办团练,后署广东惠潮嘉道,晚年辞官回到安庆居住,主讲敬敷书院。赵 子赵继元也考中进士,供职于两江营务处。赵 和赵继元也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在他们的诗文中也有很多表现,如赵 曾常到县内观音寺拜佛,为观音寺写过多幅对联,其一联云:“素面素心,一片素心慈万类;佛音佛貎,九州佛子仰佛陀。”赵继元给自己的诗集起名《静观堂集》,带有较浓的佛教思想,今天仍然保存着赵继元抄录的《心经》手稿。限于篇幅。这样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后赵继元之子赵曾重又考中进士,史称“四代翰林”,为海内外少有。除此之外,赵家自赵文楷以来到科举制度结束,取得科阶功名者有三十多人,可谓“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王夫人在家中设有“报恩堂”,告诫子孙勿忘报皇上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报众生恩。咸丰年间,太湖赵家因县城水患,举家迁往离县城三十里的寺前河定居。王夫人干脆将县城的老房子改造成家庙,供养佛像,取名“德修静室”,赵家有人在家庙修行,家庙中也常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佛家思想,构成了太湖赵家家学的典型特色。尤其是佛家的慈悲济世思想,在赵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堪称一慈善世家。王夫人经常令家人举粥,送给饥寒之人。赵 在广东做官,拿出自己的俸钱,建有安徽义庄,给到广东的安徽人提供帮助。《太湖县志》记载,赵曾裕(即朴老的祖父)热心参与救灾事情,活人无数。著名的教育家赵纶士在母亲去世后,把人家吊唁的钱捐了出来,建设六邑联中,于抗战中培养人才无数。
作为一代宗师的朴老,是继承和发扬赵家家学的大成者。赵家家学中的佛教文化,给了赵朴初以极大的影响和滋养。
      3、儿时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母亲的教导和影响,直接引导赵朴初进入了佛门。
朴老1907年生于安庆,1911年回到祖居太湖县寺前河状元府生活,直到1920年离开太湖到上海求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孜孜以求,矢志不移,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无私的慈善家,在佛学、文学、书法、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毫无疑问,赵家家庭及其社会关系、太湖这块土地及广大民众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熏陶,可以说,是太湖养育了赵朴初。朴老自己也曾说过:“我的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学术的道路。”
      朴老的父亲赵炜如曾就读于省高等学堂,母亲陈仲宣也出生于一官宦世家,祖上陈銮为嘉庆年间探花,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朴老很小时,父母亲就教他读书习字,后进入私塾,私师蔡少珊是本地名儒,教书育人极有方法。父母和塾师的精心培养,为朴老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安庆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斗争形势更加激烈,赵家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也正是这个原因,父亲将四岁的赵朴初带离安庆,回到山中的寺前河居住。父亲本来已被任命为候补知事,但面对纷纭乱世,也无意做官,在家潜心书画打发时光。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时更加厌倦世事,用心亲近三宝。母亲在家中设有佛堂,每天早晚焚香拜佛,遇上佛诞日等,还要买些活物放生。母亲待人和善,附近许多贫苦百姓经常得到她的接济。母亲具有较高的文学才华,写过不少诗词,可惜大多都已散失,只留下一部自传体戏剧《冰玉影传奇》,主要内容写她和义姊关静之的深厚友情,透露了较浓的佛教思想。除此之外,赵家还有很多人笃信佛教,譬如赵朴初的一位伯母就削发为尼,在家庙修行,她还收了几个女弟子。其中的一个女弟子宏昌法师依然健在,她对当年在赵家家庙熏修的情景记忆犹深:那时,朴老的母亲经常到家庙做些法事或看望他们,后来她还将朴老的姐姐赵敏初也送进了家庙修行。朴老的堂姐赵颖初也在家庙修行过,后来到安庆迎江寺修行,“文革”期间,迎江寺大士阁上的佛像被毁,赵颖初即绝食身亡。应该说,这时的赵家已经是一个佛化程度较深的家庭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佛化的家庭,潜移默化中,特别是母亲关于佛教的教育,使赵朴初很小就懂得了不少佛教知识,他知道佛不是神,他是印度的王子,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要出家做和尚等等。这些,也培养了赵朴初一颗极其善良的心,关怀弱者,不忍杀生。寺前河状元府的天井中常有蜘蛛结网,有时网到一只蜻蜓,赵朴初总会找来一根竹篙,将蜻蜓救出。每遇乞讨者上门,赵朴初总会送上一碗米或者钱物。府内府外,赵朴初都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附近庙宇也甚多。离状元府不到二里,就是廨院寺,相传为六祖禅师所建。母亲常常带赵朴初一块去烧香礼佛。廨院寺住持僧先觉特别喜爱年少貎俊的赵朴初,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一次先觉师傅有意要考考赵朴初,他以庙中“火神殿”为题,说了一幅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赵朴初稍作思考,同样以庙中“观音阁”为题,对了一幅下联:“观音阁观音大佛保佑黎民平安。”从这对联中也可看出,佛教思想很早就进入了赵朴初的内心。寺前河以北七里岗上有一座“七里庵”,母亲也经常带赵朴初前去拜佛,在一个雪后天,赵朴初面对七里岗雪后初霁、红妆素裏的美丽景色,咏出一首诗来,其中有两句:“山瘦溪水涨,雪后天更寒”,特别得到母亲的夸奖,直到晚年他仍然记在心中。西域高僧佛图澄所建的佛图寺,离状元府不过十几里地,父亲曾带赵朴初前去游览,朴老晚年曾给寺前河一位教师的信中提及此事:“佛图寺,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
      是佛化的赵家家庭和太湖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熏陶了赵朴初,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极大地影响了赵朴初,直接引导赵朴初进入了佛门。是母亲的挚友关静之姐弟,把赵朴初带上从事佛教的道路。关静之,湖北汉阳人,为关云长的后人,父亲关棠为一代名儒,与赵朴初的母亲有亲戚关系。因婚姻等事情的影响,关静之成为一个佛教徒,其弟关炯之也信佛,曾在上海租界担任法官,审理了闻名上海滩的“黎黄氏案”和“五卅惨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人称“关老爷”。赵朴初离开家乡到上海,寄住关静之姐弟处。关炯之后来皈依佛法,专修净土,自号“别樵居士”,与沈心师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居士林。1927年,赵朴初因患肺病,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关家养病,不久又随关家迁居上海佛教居士林所在地觉园。觉园,成了赵朴初的“佛教大学”,赵朴初帮助关炯之做些文书工作,深受关炯之的教益。耳濡目染和尚居士们讲经说法,又系统地读到一些佛经,使身体多病、心情不好的赵朴初找到不少解脱的方法,走进了佛教的大门。后来,江浙佛教联合会在上海成立,经关炯之介绍,赵朴初在该会当了一名文牍员。该会不久改组为上海佛教会,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佛教会,赵朴初担任主任秘书。当时的觉园。真可谓是谈笑有高僧,往来皆大德,赵朴初结识到太虚、虚云、圆瑛、能海等大师,并与许多人长期共事。是高僧大德的教诲和影响以及自身的精进熏修,把赵朴初带入了佛门里更高深的殿堂。

     二、赵朴初一生热爱家乡,为太湖佛教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革”期间,太湖县的佛教事业也蒙受劫难,许多寺庙被拆毁,僧尼被逐散。1967年,县里的一些造反派借破“四旧”为名,将县城内真乘寺的藏经宝塔拆毁,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朴老自1920年离开太湖,1926年曾利用学校放暑假回乡探过一次亲。此后,由于世事纷纭,亲人离散,老家状元府也因为国家修建花凉亭水库被拆毁,朴老几乎与家乡中断了联系,但他却无时不在思念家乡和亲人。直到1978年,太湖县文化馆创办一份刊物《长河文艺》,编辑人员试着写了一信给朴老,才与朴老联系上,朴老写下了“托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的题词,表达了一片浓郁的乡情。此后,与家乡的联系日益增多,终于促成了他1990年的家乡之行。“桑海沧田一弹指,六十四年归故乡。文教交通惊八变,山情水意共天长”,他发自内心感到高兴。当他知道家乡底子较薄,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之时,心情十分沉重,当即捐款2万元,1万元用于扶贫,1万元设立“拜石”奖学金,“盖欲用以培植掌握科技振兴家乡之人才,以报答先母爱念乡人子弟之遗愿(《冰玉影传奇*引言》)”。临别太湖,他填《自度曲》一首抒怀,词中有句:“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此后每年对家乡都有捐献,累计为家乡捐资引资几千万元,报答乡邦,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给家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有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他,对家乡的佛教文化事业也一直深为关注。县西北的弥陀镇弥陀寺系唐贞观年间所建,毁于日军的炮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寺获准重修,朴老一直十分关注,不但亲自题写了寺名,而且还个人捐款2万元,中佛协捐款3万元,用于该寺重建,使该寺又恢复了旧时煌煌大观。
      1990年9月29日,朴老在家乡领导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就家乡的佛教工作专门做过重要指示。谈到二祖问题,朴老说:“对于这个问题,应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研究解决。佛教禅宗二祖的出处在少林寺,禅宗大兴是六祖到广东以后,六祖力量大,有一半信徒在日本,而且朝鲜、东南亚也有100多万人,现在发到欧美。讲到六祖,就要追溯到二祖,没有二祖,怎么会有三祖、四祖、五祖呢?将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来找二祖。二祖有国际性,日本有个作家要看五祖寺,没有房子就抓把土回去。能照顾到佛教工作对国际很有好处,从旅游方面开发出来也有好处,所以,考察二祖寺在理论学术上要有东西,要有准备······佛教有五性。有群众性,周总理在1963年11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回答外国人提问时,讲中国有1亿以上的人信佛教。在国外接触,大部分的华人信仰佛教。日本大平首相1976年做过统计,当时日本1亿人有8000多万人信佛。有国际性,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有佛教。有复杂性,有宗教就有一个宗教问题,每个宗派都有信仰理论、信仰层次。佛教有大量的辨证法,恩格斯也承认这一点,他说到了共产主义就到了释迦牟尼的境界。我个人认为黑格尔也受了佛教的影响。因为信仰层次的不同,下层也有把土地当作菩萨的。此外,还有民族性,长期性······”
      朴老对二祖道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0年朴老回家乡,亲自到司空山和狮子山视察。两山都属大别山余脉,相距不过十余公里,原来都属太湖县,1935年民国政府设置岳西县,便将司空山划归了岳西县。朴老就兴建二祖道场,多次指示要搞好调查研究。后经佛学专家考证,认为“无相寺、二祖禅堂系佛教禅宗慧可的道场,位于中国安徽省岳西县、太湖县毗邻的司空山和狮子山。(《修复二祖道场缘起》)”。1991年,在朴老的亲切关怀下,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决定修复二祖道场。朴老欣然为“司空山”、“二祖寺”、“二祖禅堂”题名,并赋《江城子》一首,对二祖道场的修复寄予厚望,还亲自担任了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朴老多次听取仁德法师等人关于二祖道场建设工作的汇报,还在佛代会上专门就二祖道场的修复发表了讲话,得到佛教界的大力支持。
     太湖的几个重点寺庙如西风禅寺、二祖禅堂、海会寺、龙门寺、杨泗寺等的匾额,都是朴老所题。1993年12月,太湖佛教协会成立,朴老致电表示祝贺,并题名。太湖县常有佛教界人士去京拜望朴老,朴老总是谆谆告诫,今天我们弘扬佛法,就是要大力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始终奉行“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宗旨,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愿,为县里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朴老的这些墨宝和指示,极大地丰富了太湖的佛教文化,为太湖县佛教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有力地提高了太湖佛教文化的品位。

       三、做好纪念赵朴初系列文章,大力发挥佛教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充分认识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太湖发展的重要意义。
朴老是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佛学造诣很深,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赵朴初生平》)”。他继承和大力践行太虚大师创立的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首次得以把自身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解决了佛教与历史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问题,他赋予了佛教建设祖国、促进和平的崭新内容,使佛教成了利国利民的宗教,成了新时代和平使者的化身。在朴老的正确领导下,特别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佛教事业走向全面恢复,并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佛教理论有了新的建树,佛教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佛教教育取得辉煌成果,佛教国际交流空前活跃等。朴老集佛学理论与践行于一身,在中国及世界佛学史上不愧“现代佛教宗师”的地位。
       由于我县与推动中国佛教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两大人物——慧 可、赵朴初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在历史上有着保存了禅宗一脉和孕育了一代佛学宗师的丰功伟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县不但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也是现代佛学宗师的摇篮,因此,太湖必将成为禅宗各派寻根问祖和对现代佛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正因为如此,合理、科学地整理、发掘太湖佛教文化,打好朴老这张“现代佛学宗师”牌,不仅是太湖县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太湖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2、突出重点,认真做好纪念赵朴初的系列文章。
      2000年5月21日,朴老离开我们而去。为纪念朴老,大力弘扬朴老精神,我县有关部门迅速在朴老老家建起了赵朴初生平陈列室,搜集整理并展出朴老生平照片及相关资料300多件。2001年春,配合中国佛协开展了由中日韩三国高僧大德参与的纪念朴老逝世一周年扶贫植树活动。应全县人民的强烈要求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建议,县委、县政府选址于朴老老家寺前镇,建设赵朴初文化公园。公园规划占地700亩,山水各半,环境幽静,内设朴公陵、赵朴初纪念馆(状元府)、纪念碑林、报恩禅寺等。一期朴公陵工程投资700万元,现已基本完工。此外,我县还成功地举办了赵朴初塑像揭幕仪式等大型活动,配合全国政协完成了大型电视片《赵朴初》在太湖部分的拍摄、协同省社联等单位举办了安徽省纪念赵朴初学术研究会等。
      县委、县政府还做出决定,由县政协牵头负责,联络安徽省佛教协会等六单位和安庆市政协主席张世云等七位同志,共同发起筹备成立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省民政厅作为该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安徽省宗教事务局作为该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分别发文作出批复,同意该会的筹备成立。经一致推举,拟请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秦德文担任会长,十多名有关厅局领导担任副会长,还聘请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等担任名誉会长,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等担任名誉副会长。今年7月,在合肥召开了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筹备会议。研究会在筹备期间,还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有关朴老的资料,编印出版了《冰玉影传奇》等朴老研究资料,策划了一场赵朴初诗词演唱会等。
       经多次请求,得到朴老夫人陈邦织先生同意,并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佛协决定在今年10月初将朴老灵骨恭送回家乡树葬。一代伟人归葬故里,皖山皖水何其有幸,其影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本着简朴、庄严、隆重的原则,做好这件不仅是太湖县、也是安徽省的一件盛事。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也将同时在太湖召开成立大会。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必将掀起一个纪念朴老、宣传朴老的热潮,借助朴老在世界宗教界、特别是佛教界的崇高威望,对于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推动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也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赵朴初文化公园建设。完善朴公陵的后期工程建设,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报恩禅寺,明年开工建设赵朴初纪念馆,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力争在5年内完成赵朴初文化公园主体工程建设。二是办好安徽省 赵朴初研究会。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今年主要是搭好架子,打牢基础,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开好成立大会,完成登记注册,征集相关资料,启动学术研究。明年是朴老逝世五周年,我们将把工作重点转向省外、港澳台和东南亚,进一步充实力量,完善组织,争取支持,扩大影响,继续做好资料征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上选择一两个方向获得突破。
      “朴老效应”已经在我县显现出来。仅在建的赵朴初文化公园,就接待海内外宾朋30多万人次。日本佛教学者团体,曾两次到太湖佛图寺、二祖禅堂、海会寺等研究考察。欧洲九个国家组成的佛教朝圣团,也到太湖寻根问祖。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学诚法师以及诸山大德都曾到太湖参加纪念朴老的活动,为繁荣太湖佛教文化献计出力 ,也进一步扩大了太湖佛教文化的影响。继承朴老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加强太湖佛教文化建设,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另外,我们还将采取各种手段,推介、宣传赵朴初和太湖佛教文化。利用朴老逢五或逢十诞辰年或逝世年,邀请国内外高僧大德、知名人士来太湖,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使太湖最终以“赵朴初和中国禅”的研究中心而闻名于国内甚至全世界。还可运用文学、艺术等手段,譬如拍摄《少年赵朴初》、《慧可传奇》等电视剧,使赵朴初和太湖佛教文化更加广为人知。还要注意通过正确引导,加强对寺庙的管理和佛教队伍建设,使佛教文化得到健康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佛学人才,使之成为继承和发扬我县佛教文化,加强同国内外佛教交流的有生力量。
     3、全面开发佛教文化资源,把太湖建设成为世人、特别是广大佛教徒深深向往的一块圣地。
     分析一下,我县已经具备打“佛”字牌的良好条件:首先,作为朴老的家乡,它已经受到世人的瞩目和关注。其二、它还具有佛图澄、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白云守端等经得起考证的佛教大师的圣迹,而且这些圣迹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三、它拥有海会寺、佛图寺、二祖禅堂等历史名寺。其四,它有花亭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依托。
    旅游兴县已成为我县上下的共识,而佛教文化将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佛教与旅游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万木掩映之中饱览古色古香、布局井然的梵宫宝殿,瞻仰端庄和详、栩栩如生的佛菩塑像,领会清净庄严、超凡脱俗的佛国意境,成为古今游人的向住。在我县打造一个以赵朴初文化公园、海会寺、西风禅寺、佛图寺、二祖禅堂为串联的佛教文化旅游带,而在这个旅游带上,赵朴初文化公园将作为中心和灵魂,对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纷纷来此瞻拜朴老、纪念朴老、研究朴老,从而也对太湖佛教文化产生兴趣。
可以预见,以纪念赵朴初为主题,以佛教文化为重要内容,再以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相辅的太湖旅游业,必将给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为太湖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上一页试论九华山佛教档案的潜在价值 下一页安徽佛教文化建设刍议
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 版权所有:安徽省佛教协会
办公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292号大观音庵 邮编:230601
电话:0551-63870900 投稿信箱:ahfj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