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皖佛文化

安徽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现状分析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0日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任务。九华山佛教界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并基于佛教文化参与社会、参与现实、融入社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已走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成功之处

    (一)九华山佛教界和信教群众的积极的政治态度和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体现了九华山佛教文化进步的政治倾向。

    在当地党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九华山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九华山佛教界和信教群众普遍确立了较强的爱国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在遵纪守法方面他们有一个基本信念:“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要维护法律尊严,不做特殊公民”。所以他们无论在从事法务活动,还是参与社会事务时,都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致使九华山佛教界多年来很少出现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同时,为了庄严国土,弘法利生,树形象,创文明,九华山佛协还开展了“文明寺院”“优秀僧人”的文明创建活动。在优秀僧人的十个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好。这些积极措施和模范行为为九华山佛教文化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展现了不断提升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政治倾向。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九华山佛教文化对社会公德、思想道德的建设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以真、善、美、慧为主体的地藏文化,具有明显的道德功能,其孝道文化,主张孝敬父母,报父母恩、师长恩,敬老爱幼,照顾孤寡。其社会公德文化提倡帮人、助人、济世、行善施爱,并主张众生和睦相处,宽恕待人,公正平等,宽厚诚实的道德原则。这种思想对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二,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九华山佛教界认为,慈善是佛教徒所特有的本色,帮困济危,扶贫救灾都是己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省以及省外有些地区曾先后发生多次洪灾,对此,九华山佛教界曾多次捐款支援灾区重建家园。除此以外,九华山佛教界还捐资修桥铺路,捐资助学以及捐助九华山敬老院等等。这种义举不仅救助了众生的苦难,而且也向人们展示,佛教文化主张的慈善事业,不只是关注来世,更在于利益现实人生。第三,在美化、绿化山村,保护生灵,保护生态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地藏文化所主张的“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的思想,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自身努力实践,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僧俗共同植树造林、共同保山护林,不仅没有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而且还把当年曾一度被破坏的山林全部恢复了起来。九华山佛教文化所主张的不杀生,爱护生灵,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致使大家爱护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很高,本地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很少,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九华山作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奇秀。九华山佛教文化对九华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九华山地区形成了以佛教圣地为依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商业、医疗业、餐饮旅馆业等等。传统的佛像雕刻和古代寺庙园林建筑,也由于吮吸了旅游业发展的乳汁,获得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九华山佛教文化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其佛教界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曾做出过多方面的贡献,如办学、捐资助学,引资办学、助学等等。现在的“九华山学校”也是由佛教界释义方于建国初期(1949年)筹办的。近年来,九华山佛教界鉴于安徽省教育经费困难的现实,积极努力地做引资办学工作。最多的一次是从新加坡华人那里引资160万,办起了两所学校,解决了一大批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另外,九华山佛教界还资助了一些办学经费困难的学校,仅是被经常性资助的学校就有30多所,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也要看到九华山佛教文化还有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以下几个方面。

    僧尼青黄不接,层次偏低,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太协调。“青黄不接”主要指年龄结构不合理,各寺庙的僧人年龄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年老和年轻的僧人居多,中年偏少。不仅如此,僧人的文化程度也偏低。九华山佛教界共有僧尼576名,其中只有6人本科文化程度,30人专科。将直接影响对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理解和研究,直接影响对教义及时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阐释。

    宗教场所内部管理民主化程度不高,宗教团体内部团结状况不佳等问题,是宗教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若不尽快改变将直接影响佛教界的稳定,甚至被境外敌对势力分化和利用,以致加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协调的程度。

    另外,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佛教虽然提倡积极入世,并倡导“人间佛教”,但由于佛陀被人们神化并在根本上把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内容虚幻化为神的意志,主张宿命论,屈服于超人间力量的主宰和支配。致使教徒们甚至社会上的某些人往往很容易缺乏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主动精神,把现实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也留待神灵去解决。这种现象显然与我们党所提倡的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些不协调。

    综合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许多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佛教界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是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大变动,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二是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三是腐败现象严重并迅速蔓延问题;四是封建迷信思想回潮问题等等。佛教界并不隔绝人世,相反,随着寺庙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接触的人愈来愈多,僧俗沟通的机会和渠道也随之不断增加,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愈来愈多地反映到佛教界里来,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利用宗教,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破坏行为,以及各种邪教的渗透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九华山佛教界和其他宗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外势力和某些邪教对九华山的渗透时有发生,而且情况也极其复杂,若不是当地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佛教界具有较高的警惕性,其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3、宗教文化自身的原因。包括九华山佛教文化在内的宗教文化的虚幻性和神秘感,很容易使人陷入痴迷和虔诚的状态,加之人们对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改造”,不仅增强了菩萨的诱惑力,而且也增加了某些人的依赖性,以致影响了一些人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发挥。

    4、僧尼文化层次偏低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不安全感”和社会的压力日益增大,致使一部分弱者或遭遇不幸或失败者在无力自助的情况下便转向佛门。这些人多为农民、工人、个体户等。二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致力于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发展,而对虚幻的宗教文化不太感兴趣,即使在本领域遭到失败也往往不会有走进佛门的念头和行为。三是佛教界对僧尼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学历的教育,近些年来才引起重视,再说全国高等佛学院和研究院所也很少,这些都不利于僧尼队伍高素质的教育。

    不过,可以相信,九华山佛教文化中存在的这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克服和改善。


上一页《金刚经》要义简说 下一页试论九华山佛教档案的潜在价值
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 版权所有:安徽省佛教协会
办公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292号大观音庵 邮编:230601
电话:0551-63870900 投稿信箱:ahfj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