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皖佛文化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论

来源: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8日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论 释智文

  目前世界最主要的宗教,便是佛教与基督教。其中,从哲学、文学乃至于其它所有文化的角度,普遍获得包括学者以及一般社会大众高度评价的,可以说非佛教莫属。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受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因此有不少西欧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大乘佛教。虽然这些西欧学者在原始佛教的研究方面比中国学者早切入而且成就更高,但现在他们却发现,如果不了解大乘佛教,就无法掌握佛教的根本面貌。因此,现在这些西欧学者,也都转而研究起大乘佛教。而且因为中国佛教乃是目前大乘佛教的最主要精华之一,所以他们也对中国佛教有非常高的憧憬与了解的意愿。换言之,越来越多信仰佛教的我国国民,实际上已经受到来自世界各国人士的欣慕与佩服。也因此,我们更不可妄自菲薄,而更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中国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加以弘扬发挥,让全世界的人更了解佛教的真义,感受到佛教教理的教化与泽被。
  可以说,佛教在我国已转化为传统宗教,深化到国民的文化内涵之中,多数人即使没有信仰佛教,其对佛教多少也有些认识。但即使有这么多佛教徒,在我看来,事实上却有许多人未能根本了解佛教的真正意涵。而其原因则在于,过去他们太偏向于用封建迷信的角度接触佛教,把佛教仅仅当作是一种精神寄托。毕竟,佛教有别于其它宗教,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的接触,在生活实践中加以体验。而且,如果想深入体会佛教的真谛,把大藏经读过一遍甚至许多遍,可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只是,藏经几乎每本都是大部头,现代人能够有时间将它读完的,可能少之又少,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一来,许多人可能就会对佛教失去信心,因为他们实在没有把握能在忙碌的生活中阅读多少经典。因此,对于现代的佛教徒而言,最殷切的期待,可以说就是希望能找得到大藏经提纲契领的说明书籍。而事实上,有关佛教理论书籍,其实早就有不少著作文本。只是这些著作多半掺杂作者本人的观点,有些甚至偏离经意,或者与大藏经无关。所以,就我所知,能够有效归纳、整理大藏经宗旨,提纲契领地介绍大藏经,并且充分体现佛教思想与精神的著作,可以说成就最好的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
  当然,由于是佛教的重点整理与介绍著作,这部《四十二章经》并不是当初将佛陀口述而来,主要是因为分成四十二章经而写作,再加上整理与介绍的经内都是佛教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因此具有不下于经典的价值,因而命名为《佛说四十二章》。这部经的内容相信在坐的诸位一定都会有些了解,在此我就不赘述了。接下来就做个概要的说明吧!可以说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已经将佛教的整体内容精确地、并且用很简短的篇幅做了呈现。再加上文字本身浅显易解,可以说对于想进行佛教修行的人非常有用。此外,这部经典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不只具备原始小乘的精神,更加进了原汁原味的大乘性格。最后,这部经典字数不多,叙述的过程也非常流畅,毫无冗长之处,可以说现代人最适合的佛教读本。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此经为“佛学入门”,此经对初学佛和研究佛教的人士都有极大的帮助。也因此,在此仅以介绍本书为主题,还希望诸位不吝指教。
  在此,我向诸位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经典成立过程相关的状况。也就是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由谁写作完成?并且,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翻译成汉文?然后,内容的概略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先掌握的,也就是相对于阅读一本书先读“总论”一样。“总论”读完了,才一一进入各论。我一向认为,了解经文必须先掌握总论的内涵,有了整体正确的概要了解,才不会偏离方向。以下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这部经典的总论,姑且名之为“总讲”。
  《佛说四十二章经》有许多种传本,其中据说是最早完成的,目前被收藏在高丽藏经中。而根据收录于高丽藏经的本经之序文记载,《四十二章经》乃是中国东汉时代孝明帝(大约一千八百年前)时,某夜梦见金色的神明飞到皇宫之前,孝明帝非常高兴,醒来之后就问大臣们金色之神代表的意义为何,于是有个名叫傅毅的大臣告诉孝明帝,那大概就是天竺的佛吧。孝明帝听了很高兴,就立刻派人前往西域,也就是当时的月支国了解状况。而使者后来从月支国带回汉朝的佛教文物之一,就包括了这部经典。
  总之,由于孝明帝的下令,中国人才首度前往月支国取回这部佛教经典,而且也是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佛教经典。根据上述文献记载,这确实是无可置疑的事情。然而,孝明帝派遣前往月支的使者,是否有能力在月支当地就把本经翻译成中文,则仍然有相当值得怀疑的地方。关于这点,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经的译者以及翻译的时间点。不过学者之间的说法并不相同,而本文也无法一一详细说明各种学说之间的异同,在此仅介绍其概要。
  当然,当孝明帝的使者到达月支国时,本经典只有月支文,而没有汉文。因此,显然必须有人将经典进行汉译才行。至于翻译者的姓名,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根据国藏的本经解题)。
  一、明帝派遣前往月支国的使者之中,有人很快的就能阅读月支文,并且能将经文翻译成汉文。(这种说法主要是由《出三藏记集》等著作推定而来的)
  二、翻译者是天竺国的婆罗门僧侣迦叶摩腾(主要根据《历代三宝记》等著作推定而得)。
  三、由竺法兰翻译完成的(主要是根据《众经目录》推定而得)。
  四、由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而成(主要根据《宝唱录》等推定而得)。
  至于译者是谁,主要有前面所说的四种不同说法。而根据各种学说以及常识性的判断,我觉得第四种说法,也就是本经典乃是由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的说法最为妥当。
  关于本经被翻译的时间和地点,和译者是谁一样,都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可能都还很难加以断定。以下同样概略介绍各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根据《古今译经图记》等书籍的推定,本经汉译完成于永平十年。也就是,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于永平十年来到中国,并且在当年即翻译完成此经文。其次,根据《广弘明集》等书籍的推定,本经典翻译完成于永平十八年。
  以上两种说法,彼此有八年的时间差距。而不同的意见之间,各有自己的论据,但在笔者看来,不论是永平十年或十八年,彼此差异并不大。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只是推定,还不能到达确定的地步。毕竟不论何种说法,都是一千八百年甚至一千九百年之前的事情,可能也没有一个翻译的人那么厉害,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月支文,而很快地将经文翻译完成。因此就笔者的推断,会不会是翻译者从永平十年开始动工,一直到永平十八年才翻译完成?不过,另外也有一种看法,认为迦叶摩腾在翻译的过程中过世,后来才由竺法兰接手完成。如此一来,整个翻译过程延宕长达八年,也就相当合理。所以,这部经典的汉译完成于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到永平十八年(公元七五年)之间,大概是目前最能够被各界接受、也是最合理的说法。不过,许多人为了简洁扼要起见,就干脆将翻译完成的时间点设定为永平十年。
  讨论完本经的译者及翻译时间之后,译场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由于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部佛经翻译工作,本身就非常重要,因此在哪里完成,也颇受注目。过去一般都认为,地点应该是在洛阳的白马寺。至于白马寺的名称由来,则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历代三宝记》第四章(大正藏经四九)就写道:“佛说四十二章并护画像载以白马还达洛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这种说法指出,当初《四十二章经》是用白马载着进入洛阳的,而为了收藏这些经典,孝明帝便下令建造寺院,并且将这个寺院当作译场。至于寺院的名称,为了表达对白马的感恩,就命名为白马寺。这样的过程对于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佛教史,都有极深刻的意义。所以,不论是佛教信徒、佛教研究者乃至于史学家,也都会重视这个中国佛教跨出去的第一步。不过,佛教进入中国,是先由民间接触,才由孝明帝进一步扩大规模。而也因为有国家力量的参与,才能够有大规模寺院的兴建以及经典翻译工作。所以,翻译的场所与翻译时间,应该都不外乎永平十年前后。
  本文作为系列探讨文章,在此当然也必须讨论所谓“伪经”的说法。换言之,有人指出,这部经典乃是在汉土由汉人伪造的。但针对这种说法,目前已经有不少高僧及学者提出相反的论证,确认本经真的是佛说经典引抄而出,而那些认为本经是伪作的说法,其论据相当薄弱。从这部经典的每个章句来看,每一章确实都是从经典引抄出来的。当然,这部分的论证太过专业,在此谨简略提到,不深入介绍。
  此外,也有人认为本经是《佛说五十二章经》,过去据说有二、三种经录有这样的记载,但这些经录目前都已经亡佚,所以,就目前各经录记载的状况看,全部都命名为《佛说四十二章经》。
  以下大致介绍本经相关的成立过程,而在流传的过程中,本经也相继产生不同的异本,介绍如下。
  基本上,本经的译本有许多种,除了汉译之外,还有藏译本。在此恐无暇一一论述,因此,我只根据流传最广、最有根据的汉译本来做异本系统之介绍。根据考察,本经的异本大体上有如下的三大体系,亦即:
  一、晋译宋丽藏系。这是所有四十二章经系统中存在年代最古老的,一般也认为,这个系统的四十二章经最接近原出之译本。
  二、明藏系。与晋译宋丽系本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有许多相异之点,而其主要的差异之处,在于明藏系本比严晋译宋丽藏系本掺杂了更多的大乘思想,这点值得加以注意。
  三、宋代守遂系。这是一般最为普及的翻译版本。本系统的翻译本又比前述的明藏系具有更多的大藏色彩,是其特色。
  流传两千年的《四十二章经》,经历了风雨雷霆,见证了沧海桑田,至今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那是因为经文与华夏人民向善的本能相融合,是因为经文与山河同辉,与日月相连。佛陀和孔子一样,都是伟大的人民教师,都是人生的指导者。孔子让人去为国家牺牲,佛陀则让人去自我完善并为众生牺牲。在强大的时空,在浩瀚的宇宙,智慧的心灵闪耀光芒,如恒河沙一样的众生看到了光明,这是佛祖的成功。
  佛学东来,是人类史上意见伟大的事情,更是为中国开创了文化多样化的新途。自东汉以来,中国历代僧俗、学者都在研习,作为真理的一途,相关著作汗牛充栋,博大精深。他们在佛陀的教育中,认识了到人生的本原,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也许某种神秘的事物,某种深沉的爱,将在华夏人民心灵中成长。在黄卷青灯里,在蓝天白云之下,灵山的光芒就格外耀眼。慈悲初临,山河生色。我们的人民需要哲学,也需要人生观。一切人对一切人的爱,意味着人间的祥和需要彩云缭绕,需要甘霖普降。一种博大的理论,一种超脱的思想,一种蔑视苦难的决心,就在神州大地悄悄悄成长。
  慈悲是佛教的要义。当慈悲降临,我们民族的前进,世界人民的未来就有了依托,生死相依的过程就广大无边,对未来的追求就闪耀光彩。人生以善为首,可以解脱苦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原本苦难的生命更有意义,甚至能让生命达到永恒。《四十二章经》表述:“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这里的伦理守则扩大了我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境界,为人生守则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及时的。佛陀的学说之所以大行于天下,就是因为根基是慈悲和善良,是所有众生的人生指南。为了人生的辉煌,为了自我的完善,戒除那些伤害别人的行为,把目光指向天空,指向无极,指向永恒的善,佛陀可谓一言知机。以平静的内心来看世界,是佛祖的观点。心灵越平静,就越能找到真理,越能洞彻黑暗。把那些黑暗的欲望驱除,用爱来点燃内心的火炬,就能摆脱痛苦,就能找到真理。佛教蔑视苦难和邪恶,其作为世界观是成功的。用心香来使心灵的火炬发光,在黑暗世界熊熊燃烧,焚烧人间的不义和痛苦,确是一种伟大的理论。佛学以理胜,传之有道,在时空奏响乐曲,是让人赞叹的。这个乐曲的主旋律就是慈悲。

  (本文作者为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巢湖市鼓山寺住持)
巢湖 释智文

上一页《金刚经》要义简说 下一页《心经》讲义
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 版权所有:安徽省佛教协会
办公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292号大观音庵 邮编:230601
电话:0551-63870900 投稿信箱:ahfjxh@163.com